首页 > 学生工作

记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学生生活导师王钢城教授

发布时间:2016-05-23 作者: 供图: 编辑: 阅读量:

学生眼中的他:“身强力健、风趣幽默、博学多识、智慧与修养”

授课方式:室内朋友间的谈话、室外亲自示范专业入门知识、网络沟通与交流

授课主题:“我的大学”“我的理想”;安全教育;“考风考纪”诚信教育等

授课效果:通过导师课,学生意识到了开设导师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一方面2015级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到大学,为帮助他们从告别高中生活,顺利过渡到大学,适应 大学生活;另一方面,表明学校不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个人发展,素质第一

王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强调了良好的文明素质在人生发展道路中的重要性。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列举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年轻人的不文明现象,从小事入手,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为“三观”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要有良好的吃苦精神,吃亏是福,某种程度上,“吃苦耐劳”是对身体的一种磨练,可以间接地锻炼自己的身体。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诚信做人,从个人卫生、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等方面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虽然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是工科,但要意注日常练字,一手好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也侧面体现了一个人文化修养。

安全教育,生命第一

王教授以发生在全国各高校内的学生意外事件入手,引导学生要增强安全意识,如某一高校停靠在路边的卡车因发生意外溜坡将一名头戴耳机的学生卷入车底,导致该生不幸死亡的实例,如果该生不是低头族,稍微留意下周围的情况,也不至于疏忽发生惨案。在日常宿舍生活中,用电安全更加至关重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使用违章电器。若万一遇见火灾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学会“三懂、四会”,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进行处理后,根据严重程度可进行报警等。在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及交往能力,理性地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问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在危机情况下,首先把自己的人生安全放在第一位,他引用自己在2009年赴西藏等边远地区进行地质察勘遇到劫匪最后沉着机智应对脱险的实例,告诫学生在遇见危险时,“处事要胆小,遇事要胆大”的人生道理。

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

他通过带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及实物教学的方式,为所带学生普及了岩土工程等专业入门知识,并提出学好岩土工程的四个关键词,即:成因、年代、岩性、岩相。学好专业课,不仅要通过书本知识学,更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养成勤学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多问笃行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由“讲授教学”到“引导式学习”再到“自主学习”的过渡,引导学生多观察,分析了信阳鸡公山与华锐学院理工楼岩石不同,让学生观看了有着十几亿年历史的土黄色火山岩,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增进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大一学年要结合自身兴趣、行业发展动态、家庭情况,进行初步的就业规划,确立目标,并为之付出行动和努力。

创新能力与培养

他引用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及闭关锁国政策,分析了中国技术落后的原因,指出创造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主力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从日常生活身边事情仔细观察入手,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引用古今中外的实例,引导学生要厚积薄发、要有发明创造的强烈意识,并结合自己“渗透淤堵”理论的提出,指出细心观察、主动思考及实地考察对于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重要性。

总之,王教授用生动的语言,结合自己人生验,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主题鲜明地开展了生活导师课,给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专业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导并辅导学生向着正确的人生航向发展。

导师简介:王钢城,湖北省郧县人,硕士学位,毕业于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吉林大学任教,现为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曾赴日本京都大学防灾减灾研究所研修。主要创新理念为岩土渗透淤堵,主要研究方向岩土渗透淤堵机理。从教39来,主讲课程有:《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基础工程》、《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等十余门课程;多年来,组织本科生、研究生野外地质实习和岩土工程专业实习指导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23人,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多人。承担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6项目,其中主持完成《淤堵作用对高原水库坝基松散介质渗透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喜马拉雅山地区重大地质灾害调查与减灾措施研究》国家地质大调查重大项目;组织完成横向科研项目几十项目,其中代表性项目有: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至拉萨段水土流失、冻融侵蚀环境监测研究等。先后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发明证书2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3项。